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花城大地,万象更新。在新质生产力的“灌溉”下,广州传统产业正在借助“数智”之力实现“逆生长”。
广州日报“发现广州新质生产力”一线调研团队以广州的家居和服装两大传统优势产业为观察样本,汇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产业界人士的智慧,看广州传统产业如何凭借“数质”与“优质”,向“新质”努力进发。
一件香云纱的“新四化”
代表岭南传统文化的香云纱,在服装行业人的“妙手”中不仅绽放新光彩,更可集防火、保暖、抗菌、防紫外线等功能于一身。这是如何做到的?答案是“新四化”:“数字化+高端化+美学化+岭南文化”。
在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得主邓兆萍位于广州海珠区的工作室里,调研组看到了一套蕴含新材料、新技术的香云纱服装,这是邓兆萍研发团队历时一年精心打磨的作品。“我们在真丝中加入约10%的‘轶纶95纤维’,遵循14种工艺、36道工序制成了‘科技香云纱’。”邓兆萍表示,“轶纶95纤维”目前已成功应用于纺织服装领域的全品类产品,“未来希望继续增加科技材料的使用比例,进一步降本增效”。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黄埔区职业技术学校负责人林绮芳对这款新面料很感兴趣:“新材料、新思维打开了服装行业的想象空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峰也认为:“高科技面料的研发,如智能穿戴、环保再生纤维、功能性面料等,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使服装业成为科技前沿阵地之一。”
而在广州天河区一套毛坯房中,尚品宅配公司专业测量师小于手持一款3D信息自动采集量房设备在房间里走了一圈,全程不到5分钟,看似闲庭信步,但信息采集仪器已经让他洞悉房间的面积、墙体结构等全方位信息,尺寸精确到2毫米,而且不会漏掉任何细节。据介绍,这套“神器”主要由激光雷达、惯性导航系统及相机组成,通过发射脉冲激光,实时扫描空间,形成精确的三维立体图像,最后自动拼接出全套户型的3D模型。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在新质生产力的“灌溉”下,广州传统产业正在积极实践探索,加速推动产业跃迁升级。
致景科技自主研发的边织边检系统,整合视觉AI大模型、边缘计算和云计算等技术,助力纺织生产迈向智能制造。
AI设计工厂达到中高级设计师水平
传统产业的“加速”,首先要靠“加数”。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发展的“必答题”。
有了数据库,不再“跑断腿找布”
以往,找布料对于服装从业者来说是一件“苦差事”。担任服装企业设计师超过10年的杨斯,主要负责对接的是“定制单”,这意味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亲自去跑面辅料市场筛选和确认。“针织、梭织、颜色、纹路、成分比例、克重、纱织密度……要找到一块合适的布料,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所以我经常要在中大布匹市场泡两三天”。
但在“数智化布匹市场”里找,就简单得多了,“最快两分钟就能找到想要的布料。”杨斯说。这得益于行业前沿对面料搜索进行的“数智化”改造。致景科技正是其中的先行者,其搭建的“百布”标准化面料数据库,按照布料的一系列特性将布料信息化、标签化,再通过“AI+大数据+智能硬件”加持的“对布机器人”进行高效的数字化识别,将过去的“人工跑断腿找布”变为“快速智能找布”。
柔性供应链让生产更精准更快速
“精准”可以带来效益——广州的礼服制造商周舟对这句话也有切身体会。
“礼服供应链链路长、工艺复杂,从面辅料采购,到设计、生产、加工,首单交付需要两三个月,设计开发、制衣工厂和销售渠道之间常常有时间差和信息差。”周舟说,“我们曾因为对流行趋势的捕捉滞后,销量预测不准确,导致了某款礼服的库存积压。”
不过,在SHEIN(希音)平台“小单快反”柔性供应链的帮助下,“信息孤岛”大大减少。目前,周舟一般首单只生产60~80件,然后再根据销售情况进行返单生产。这不仅保证产品“常卖常新”,还降低了库存积压亏损的概率。
而在广州市的一家家居装修门店,设计师点击键盘和鼠标,输入房间的各种信息和用户的需求,就能够在几分钟内获得一套装修方案。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广州家居行业者们给出的答案是:AI。如尚品宅配,就推出了“AI设计工厂”。这个“工厂”里最值钱的不是生产线和生产工具,而是信息数据库:30万产品库、300万户型库、3000万平方米案例库以及六大生活方式的深度“学习资料”,让家居设计就像“点外卖”一样简单。24小时内,一份包含报价单、全景VR、亮点的高质量全屋设计方案就出炉了。
尚品宅配公司测量师通过使用3D信息自动采集量房设备,能够快速生成全套户型的3D模型。
尚品宅配集团圆方软件副总经理黄晓亮告诉记者,目前“AI设计工厂”交付的方案已经达到中高级设计师的水平,“这套AI系统可以把公司上万名设计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与消费者进行深入沟通,提供更精准的定制化服务”。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认为,对传统制造业来说,数字化技术改造可以为传统产业提升品质标准化的程度,提高效率;同时让业界更好地分析客户需求,生产更好满足市场需求的终端产品。“数字化打通了整个传统制造业的全链条,通过全链条的降本、提质、增效,提高传统制造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所谓的‘传统行业’也可以走向新兴前沿产业前端。”谢宝剑说。
“出圈”+融合=聚变效应
传统行业求变,需要“出圈”,概因“圈外”方有广阔天地。而广州正是这样一个产业“海阔天空”之地:产业门类齐全、业态丰富,为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打下良好基础。
在邓兆萍工作室里,调研组成员们饶有兴致地触摸着一款具有远红外功效的围巾。据了解,这种康养功能还能“跨界”到医疗辅助、美容等行业,如护具、面膜等。在邓兆萍眼中,服装产业链的“终端”绝对不是单纯地卖服装,而是“以市场为导向,用科技创新为产业新质生产力赋能”。
如今的纺织服装行业不再“独行”,它在传统行业转型跃迁的路上有整个时尚产业来加持。陈峰说:“产业和市场跟随现代人生活方式更新而变化,服装、首饰甚至化妆品都可以共享应用场景。”他认为,传统行业要将视野提高到更宏观的产业大局,全品类应用场景完全可能被打通“任督二脉”。
“协同联动”“融合互通”“智能互联”……这些词汇如今在家居、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也已经十分常见。
经过一天繁忙工作的小谭回到家,通过手机上的小程序打开了家里的一个监控设备。数秒间,设备已同时接入音箱、照明系统、遮阳系统以及空调系统等全套智能家居设施。这是欧派家居打造的一个“软硬兼施”的产品——既是软件平台,也是智能硬件。据介绍,欧派未来计划陆续推出智能美妆、智能电器、智能空气管理等系统产品,对接更多第三方智能语音产品;智能家居产品还能像智能手机一样实现OTA升级,更多功能会“从天而降”并常用常新。
而产学研融合的“聚变”效应同样值得期待。日前,由索菲亚家居牵头的“基于数字化协同的林木产品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项目启动会在广州举行,该项目旨在推动智能制造在林木产业的创新、应用和推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等10家优势科研院所、高校和行业头部企业共同承担,将实现木质家居产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及人造板全自动、连续化、数字化、网络化制造,预计建成示范生产线22~23条。
致景科技的“对布机器人”能对布料进行高效的数字化识别,最快两分钟就能找到想要的布料。
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让企业勇于转型大胆升级
如何让企业利用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更足,是多位调研组成员共同关注的问题。
打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组合拳是首要的。“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是贯穿于全产业链的,因此政府部门的政策协同非常重要。”谢宝剑认为,政府要把握好“度”,尤其是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做好衔接,在推动一系列科技创新的政策上,既不能一哄而上,又不能缺乏支持。
“可以搭建平台与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升级”,洪芹华说,“特别是大力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从根本上降低企业数字化升级成本,打通企业‘不想转’的痛点。”
日前,“耐心资本”首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提及。这一“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且对资本回报有着较长期限展望的资金”,能提高产业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确定性”。曹长林也关注到财税政策引导和金融活水支持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特别是对传统产业更新换代要进行一定的金融扶持,通过私募或产业型基金来助力产业融合,让传统产业发展得更好。”
探索“新型现代学徒制”让“数智”转型“有人可用”
中高端人才是研发创新的重要支撑。林绮芳认为,广州在人才培养上应要有系统观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培养链的前端,即产教融合”,林绮芳说,“要解决人才断档和接续培养的问题,基于产业园区的‘产教联合体’是重要选项之一,尽快充分利用广州的传统产业优势,在新赛道和新平台来构建产教融合联合体。”
林绮芳还提到了一种“新型现代学徒制”。所谓“新型现代学徒制”,与以往那种“跟我学,什么都听我的”的培养模式不一样,即借助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双老师”建立“长学制”。“换句话说,随着学生从中专到高职,甚至到本科阶段的升级,他的师父可能一直在变,但‘升学与就业并重’理念一直贯通于整个学制中。”她说,“如此一来,中专并不是职业技术学生的终点,而是起点,他们的路能越走越宽,传统产业自然也会有更宽的路径。”
加强“协同共享”让产业创新“灵感”不断
梁纳新将家居家具行业的转型拓展总结为两个“度”:深度和宽度。“如办公家具领域,广州已经有一些头部企业投入到医疗养老细分领域中;在传统红木家具领域,更多的企业以国潮文化、非遗文创、历史经典等融入产品开发与营销中。”陈峰则更看重新型材料的应用,“材料是构筑稳固而强大的产业基础的重要支柱。新材料的研发不仅可以推动服装产品性能升级,还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的结构调整和价值链的提升。”他建议:“培育壮大服装产业新质生产力,应加强产业数字化建设,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产业链各环节进行深度整合与优化,构建高效协同、反应迅速的产业互联网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效能和市场适应性。同时,要立足于地方文化资源与传统工艺的独特优势,通过创新设计和工艺再造,赋予服装产品更高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以此实现从‘制造’向‘智造’乃至‘创造’的转变。”
如何让产业创新“灵感”不断?洪芹华在日常工作和调研中发现的秘诀是“协同共享”。“要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构建开放的生态系统,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和创新团队参与,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版权声明】联合纺织网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真实性需要自行检测
文章仅供信息专递作用,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
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电话:0755-8229 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