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产业格局
其实任何时代的产业升级,除了比拼企业家对未来的敏感性之外,更重要的拼的是经济实力,中国制造2025并不是喊口号就能实现的,是需要企业真金白银的投入的,而且这种投入并不一定会产生预期的回报,因为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有的人摸着石头趟过去了,有的人被引入了深塘,是命也好,是运也罢,这个坑你总得去踩踩,因为你别无选择。
鉴于“中国制造2025”在经济上的巨大投入,能够顺利实施的企业绝对存在以下特点:
大企业朝上走了,中小企业怎么办?该死的还得死,不说别的,就当前的环保评测就压死了好多小企业,基本上都是直接关门,而且是无限期的关门,因为根本就无法通过环评,一个小企业几年的营业额都不够一套环保设备的钱,这如何玩下去,认识的一个小老板,被政府部门责令停业后,不信邪,晚上开工赶订单,第二天直接去吃牢饭了,这根红线现在谁都不敢碰,谁碰谁死。
其实,中国制造2025主打的自动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对很多小企业是不适合的,特别是自动化这一块,我个人的从业经验来讲,很多企业没有必要盲目的去追求自动化,因为任何自动化都是建立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的,特别是自动化生产线这鬼东西,因为现在还没有达到所谓的智能化程度,特别是人机协作的瓶颈还没有突破,单纯的自动生产线的柔性不足,会限制企业在产品型号的丰富和多样化,所以就倒逼企业实行规模化生产。
很多介绍工业4.0的书籍在盲目的吹嘘自动化和智能化,而且把自动化、智能化的最终结果归结在个人定制的差异化上,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如果非要这么做的话,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也就是那些所谓的能根据顾客定制现行办法——实现产品的功能部件的模块化设计,然后引导顾客按产品模块化进行私人定制,这种私人定制也是有相当局限性的,而不是随意的私人订制,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你只能在某些方面实现私人定制,而且只能选择我提供的少数方案,因为自动生产线根本就不能实现大规模的多产品混线生产,因为柔性程度太低,这是目前的技术无法克服的。
所以那些吹嘘私人定制的企业,并不像新闻中说的那么牛逼,他们也就是做到了一定程度的柔性生产而已,很多时候,你们想得太多了。
2
人才结构变革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逐步推进,很多人担心自己会不会失业,自己的工作被机器代替了,自己怎么办?
你死定了?不会,你可以去更轻松的岗位,当然前提是你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只要你愿意接受这种改变,机器代替的是你的苦累,换来的是你更舒适的就业环境和更轻松的工作内容,这不就是人之所为人的价值吗?
当然对于更高端一些人可能需要的不单单是一项专业的技能,更可能需要学会多种技能的输出,特别是交叉学科会大行其道,例如机械不再是单纯的机械,可能会牵涉到电气控制和计算机编程,否则你根本就无法与其它团队进行沟通与合作,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知识将成为未来制造业中高端人才的必备技能,如果在学点数据分析与应用之类的东西,那将会是职业生涯的必杀技,想不牛逼都难。
3
企业的经营模式会变
随着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逐步推进,中国制造将会再次实现“自我正名”,你不会再去大老远的跑到日本去买个马桶,既不好提,更不好看。你再也不用求爷爷告奶奶求朋友帮你从德国带把砍骨头的厨刀回来,中国生产的厨刀就能轻易的把你那吃货的嘴伺候好了,别说砍骨头,就是砍石头都没有问题。
未来的中国企业将更聚焦产品的两个品质:
① 质量,做最好的东西,卖给最懂得欣赏的人。
② 服务,用最好的服务,送给最挑剔的讲究人。
特别是随着所谓的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如果一个制造企业再不从质量和服务去思考自己企业的发展方向,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
看看你身边的人,是不是很多人已经开始愿意为品质买单,手机用苹果的,包包用LV的,真的每个人都是因为虚荣吗?不一定吧,愿意为品质买单才是这背后的真相。
中国制造2025就可以很大程度提升企业产品的品质,产品生产不再单纯的依靠工人的技术和情绪,而是靠精准而稳定的机器设备,靠完善而执行到位的管理制度,这一切在未来都大有可为。
提示:本文来源于全球纺织网,仅供参考阅读
如涉及版权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内容